亚洲象栖息地重建行动

项目背景

亚洲象是亚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是我国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不仅被列入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加以重点保护,而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附录Ⅰ物种严禁国际贸易。

亚洲象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和亚洲大部分区域,现今仅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云南南部边境地区。2018年,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调查数据,云南省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仅为293头。



亚洲象面临的困境

栖息地适宜性下降

保护区内森林郁闭度迅速增加,亚洲象主要食物小果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灌木、草本植物逐步被木本植物取代;加上竹林退化,竹林更新能力下降以及飞机草、葛藤、薇甘菊等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可食植物不断减少,造成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食物短缺。

原有适宜栖息地快速缩减和破碎化

近20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保护区外大量轮歇地被开垦种植经济林,亚洲象适宜栖息地大幅度减少,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和岛屿化,迫使走出保护区的亚洲象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取食,人类活动区域与亚洲象活动地重叠、交叉日益严重,人象接触几率增加。

生存风险升级

在亚洲象栖息地斑块之间,由于长时间、大面积的过度开发,对亚洲象已经形成了生态隔离作用,亚洲象在斑块间的迁移越来越困难。这不仅导致了亚洲象食物资源的匮乏,也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还加剧了人象之间的矛盾冲突。



项目理念

人象冲突问题的背后,是生态系统的失衡。保护亚洲象,就要恢复它的栖息地,也就是雨林生态系统。



我们要做什么?

生态廊道建设

加强栖息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保护廊道内的亚洲象栖息地不受破坏,从而使亚洲象可以有效地利用生境的资源条件,拓展其生存空间,恢复种群之间的交流,更好地维护种群的稳定和增长。引导大象在生态走廊中活动穿行,降低亚洲象向周边区域扩延活动的风险,缓解人象冲突。

食源地建设

食物源基地可根据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在亚洲象肇事严重的村庄规划建设。基地内可种植大象的喜食作物(竹子、甘蔗、芭蕉、玉米等),使亚洲象的食物来源得到保证,从而减少因亚洲象因觅食给村落居民带来的损失。

大象救助

对于在野外受伤的亚洲象实施救助,安置在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进行日常的医疗护理以及接收野外训练,等恢复健康后,重新放归森林。

改进亚洲象肇事防范监测预警设施

建立辖区村寨亚洲象监测体系,加大对亚洲象活动的时间、路线、地点监测力度,随时掌握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及时通报野生亚洲象出没信息,减少人象相遇几率,缓解人象冲突。




会带来什么改变?

扩大亚洲象的栖息地范围,一定程度上解决栖息地破碎的现状。

提升保护地居民的防范意识,抵御亚洲象肇事风险的能力。

缓解人象冲突,确保当地居民和亚洲象能够和谐相处。



怎么参与?

20元,救助濒危亚洲象,改善野外医疗及救护条件,重建栖息地。



关于联合国环境署#为生命呐喊#项目

2016 年以来,联合国环境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为生命呐喊#的倡导。项目自推出以来,通过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力量,在名人伙伴的影响和推动下,让公众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为生命呐喊——亚洲象栖息地重建行动#由联合国环境署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发起,是#为生命呐喊#倡导在中国的落地项目,旨在通过开展亚洲象生境恢复的保护,为其他国家亚洲象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树立实践样本。